这几年中国电影崛起了,突然之间影视投资项目被送到了普通老百姓的面前。是因为产业发展需要大众的参与?还是因为资本寒冬需要大众的支持?遗憾的是,真相还是那个熟悉的庞氏骗局。
首先给大家回顾(科普)一下这些年很拙劣的线上电影投资骗局:
“联合出品”,要么是假冒“联合出品方”骗取投资,要么是骗取投资者成为“联合出品人”。
“美人计”,网络上的“帅哥”、“美女”误加微信,情感引导电影投资。
荐股群引向电影投资。
电影投资平台,类似于P2P平台,可自选影片,在线直接投资。
电影投资返利APP,在专门制作的APP上投资影片,每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返利。
电影衍生品投资,后期可置换份额或票房。
电影份额炒作,把所谓的“电影份额”击鼓传花进行倒卖,甚至在“交易所”交易份额。
骗局1.0版本是让你成为“联合出品人”,直接“投资”拍电影,但是拍电影周期长、不确定因素大,而且大家都掌握了出品方真伪的查询技能,1.0版本淘汰。 骗局2.0版本是炒作“电影版权份额”或“票房收益积分”。有的是通过购买电影衍生品换取票房收益积分,有的是直接把电影版权份额进行转让炒作,但是换积分一堆限制规则很麻烦,份额炒作稍高一点就找不到接盘侠,2.0版本不香。 骗局3.0版本是线下实体店套路,“电影宣发版权认购”友好又朴实的到来了。 实体店,有场地、有场景、有投资顾问、还有投资托儿。整个套路一上来,先进行洗脑教育。 洗脑 首先洗脑电影产业的发展成绩,例如:国家要补贴多少块大银幕,全年有多少部票房上10亿的电影,着重介绍小成本卖出超高票房的黑马影片。先引起你的“极度舒适”之后,开始给你具体洗脑收益计算。“黑马电影+直观数据”,引发了智商的“极速下坠”。接着就开始洗脑为什么要让普通投资者低成本上车电影投资。 2. “电影宣发需要你” 看看这个所谓的“全新宣发模式”,我们不差钱,我们差的是你这个人,共享经济、粉丝经济差的就是你这个人!这不是传销内味儿吗? 骗子还会非常“好心”的给你科普电影产业的四大部分:出品方(投资方)、制作方(拍摄及制作)、发行方(宣传与卖片)、院线(排档及排片)。所以,现在你就有机会投资进入宣发环节。到了宣发环节,说明电影已经完成了拍摄与制作,就等着宣传上映,耗时不会太长,回报也不会太久,是最佳的投资时机。 恭喜你,头脑开始被洗晕了,忘了自己是谁,忘了自己的能耐。 这两年多少流量明星上了大银幕都惨遭滑铁卢,流量明星+骨灰级粉丝都不能为票房带货,我们普通人发一个朋友圈、发一条微博就可以日常带货了?电影要想成功只能是靠“好故事+好导演+好演员+好的表达方式”,“全新宣发模式”根本行不通。不幸的是,你已经想不通了。 3. 晒收益 见你恍恍惚惚犹豫不决,骗子们要上猛料了——“分红短信”!他会给你展示早期“投资人”的投资分红短信截图或视频,“XX公司向您账户汇入XXXXXX元XX电影分红”。 这是整个骗局当中最刺激的时刻,也是最薄弱的时刻。这种伪造的分红短信至少有三条致命信息暴露出来: (1)XX公司是出品公司,我们现在要投资的是宣发环节,是发行公司,出品公司怎么会直接向发行公司的投资者打钱? (2)你可以去查询短信中的打款日期和该电影的上档与下线日期,有的短信直接在上映过程中就“票房分红”,有的是下线一个月左右分红,或者骗子会告诉你“上映后每三个月分红一次”,几十亿的票房分得那么快那么及时?如果你知道电影是要等完全下线至少3个月后才会启动结算,那你一眼就能识破骗局。 (3)你可以动手算一下分红金额,是不是直接就是用总票房乘以骗子所说的投资份额占比?宣发没有成本开支的吗?分红不用缴税的吗?知道影视行业缴税比例多高吗? 唉,“短信”一出手本该就此终结的骗局,结果还让人反向走上“人生巅峰”。然后,指纹搭配萝卜章,合同达成,坐等分红。不对,坐等跑路。 坐等跑路的同时,我们来分析一下真实的电影分成情况。就拿《囧妈》来举例。 根据这份《保底协议》可知,发行方横店影业为了得到《囧妈》的发行权,与出品方欢喜传媒签署了24亿的票房保底协议,意思是票房在小于或等于24亿的情况下,横店影业都要支付给欢喜传媒至少6亿;若超过24亿,则欢喜传媒与横店影业的分配比例为35%:65%。 所以,如果票房只有6亿,那么欢喜可以拿完6亿,横店贴钱白做;如果票房20亿,欢喜拿6亿,横店拿14亿;如果票房24亿,欢喜6亿,横店18亿;超过24亿,双方都可以分得更多。 根据《囧妈》预售3000万左右的票房,加上现在观看后扑街的口碑,即使是没有疫情影响顺利上映春节档,能不能卖出6亿都不好说。所以,发行方花了大价格甚至用了保底协议买下一部大片,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可能血本无归。而且据说这部片前期的宣发就已经花去了6500万,相当于一部小投资的电影了,如果票房低,发行方也是亏,但是现在横店影业直接被欢喜传媒以“不可抗力”为由一脚给踹飞了,横店连钱都没得摸到,你说他要不要撕?! 也有人会问,那现在直接不用支付6亿了,应该也是因祸得福不挨亏那么多吧,为什么还闹呢?这个问题问得就单纯了。 保底协议这东西,能不能遵照执行本身就不好说。也可能后期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更多长远的考虑,双方会另外签署补充协议。就算是执行吧,拖延支付也是一招。只要钱在手上一天,就有一天的时间价值,就有可能会被玩出花来。所以,现在的情况是完全不给宣发公司一分钱,不打招呼、没有商量的就把人踹了,宣发公司还为此贴了几千万做嫁衣,搁谁谁不闹? 可见,对单部电影的投资风险非常的大,一部电影无法上映的原因太多了,可能会因为审核不过,因为演员出事,或者像《囧妈》这种遭遇两个“不可能事件”——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以及被出品方踹出局。不过发行方都是大公司,每年投资很多部电影,所以这边亏那边赚,总体还能活,可是个人投资者呢?千辛万苦从漫天的骗局当中好不容易投资了一部真的电影,结果还要承受那么大的风险,何必呢?是电影不好看还是爆米花不好吃,非要把自己变成一颗韭菜等着被割? 电影产业骗局多,就算是真实的投资也风险巨大,实在是不适合普通的个人投资者。如果你非常看好电影产业,建议投资相应的公司股票,或者相关的行业基金,对于电影本身,吃着爆米花贡献票房就是最好的支持。线下实体店电影投资套路解析
《囧妈》与院线到底在撕什么
对个人投资者的建议